然而,当这些货币在“面子”上争奇斗艳时,人民币却在“里子”上悄然崛起。它没有追求虚高的汇率,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加务实的道路——打通贸易结算链,让货币在流动中增值。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一语道破天机:约旦第纳尔再值钱,外国人也不会用它来购买法国红酒;英镑汇率再高,印度工厂主仍然要求客户支付美元。
2024年,全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量高达64.1万亿,这意味着每4笔跨境贸易中就有1笔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,无需再通过美元中转。在中老铁路的建设中,工人们通过数字人民币领取工资,即使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能实现秒速到账。在俄罗斯的超市里,来自中国义乌的小商品直接标上了人民币价格,省去了繁琐的汇率换算。沙特向中国出售石油时,也开始接受人民币贷款支付油款,其国家石油公司阿美甚至还在上海发行熊猫债,以融资扩张在华业务。东南亚地区已经逐渐成为人民币的“主场”。中马两国实现了扫码互通,马来西亚的夜市摊主们纷纷挂起了微信收款码。新加坡大华银行接入了中国跨境支付系统CIPS,企业之间的汇款就像发送微信红包一样实时到账。2024年,东盟企业中有三成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,大华银行的跨境人民币业务量也因此直接翻倍。金砖国家更是加速了人民币的使用。南非用人民币购买中国的光伏板,巴西用人民币偿还铁矿石欠款,甚至有印度商人抱怨说:“和中国人做生意,不带人民币比没带护照还麻烦!”
外资对人民币资产的追捧也超出了预期。2025年上半年,外资净增持中国股票基金高达101亿美元,沙特国家银行和特斯拉也纷纷抢发熊猫债,境外机构持有的中国国债更是突破了5万亿。瑞士央行甚至将人民币储备占比提高到了5%,理由是“在俄乌冲突期间,人民币资产比黄金还抗跌”。纽约对冲基金经理们也达成了共识:“想要躲避美股崩盘?人民币债券是最佳的防空洞。”
为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,中国还在不断升级其“武器库”。数字人民币在香港进行试点,当地居民可以使用电子钱包购买黄金,资金成本比刷Visa卡低八成。多国央行联合推出的“货币桥”项目,将中阿企业跨境支付货款的时间从5天缩短至10秒。外资银行甚至发明了一个新词——CNHKD(人民币港币双币支付),深圳的老板在支付越南代工厂工资时,系统会自动按照最优汇率拆分成两笔支付。
科威特人兜里揣着“全球最贵货币”,但想要网购中国商品却还需要先换成美元。而义乌的商家们,虽然收着“汇率榜上不显眼”的人民币,却能一键采购越南的橡胶和沙特的乙烷。当伦敦汇市为英镑的涨跌0.1%而疯狂时,广西边贸城的越南商贩已经学会使用人民币APP喊价:“便宜两毛?扫码就行!”
这,就是人民币的崛起之路,一场超越“面值”的货币革命。它没有追求表面的光鲜,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加务实的道路,用自身的实力赢得了世界的认可。就像手机支付普及之前,没有人会关心银行卡余额有几位数一样,人民币的未来,值得期待。
"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